从“十元碎茶”到“万元臻品”,恩施利川红演绎中国茶产业逆袭传奇
一群“不服输”的恩施人,让茶园里长出了“金叶子”。
在云雾缭绕的北纬30°黄金产茶带,利川红的“逆天改命”正持续上演。十几年前每斤仅售10余元的出口碎茶,通过对本土茶种的技术攻关,如今凭借“冷后浑”单品跻身2万元/斤的高端市场,带动10余万的茶农增收致富,在2018年,利川红更是成为中印首脑东湖茶叙国事用茶,完成品牌价值重塑。
12任、40年、1件事——利川市毛坝镇的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干,让“饿着肚子种茶”的村民实现“万元亩产”的扶贫探索,茶旅融合新模式也让当地村民完成了从“填饱肚子”到“过上好日子”的蜕变。
正是在这样坚实的茶产业基础上,新一代的“茶人”也有了更加广阔的创新舞台。准90后创业者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,根据现代消费者的品饮偏好,将恩施特色农产品融入新式时尚茶饮,延长产业链价值,以新方式吸引年轻人传承茶文化,续写当代“茶经”。

冷却后的茶汤(左)呈浑浊现象。视觉中国 图
近日,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走进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,并从当地了解到,目前,利川红种植总面积27万多亩,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32亿元。今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发布的《2025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》显示,作为区域公用品牌,利川红品牌价值达14.32亿元,较上年增长3.85亿元,品牌价值增长率达36.81%,增速跻身全国前三,成为2025年度最具成长性的茶叶品牌之一。这不只是数字的跳动,更印证了恩施茶叶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深层变革。
从“边角料”到“茶中茅台”
利川有着2800年的种茶历史,而“利川红”的品牌传奇,却始于2012年的一场产业革命。
此前,当地红茶被称为“利川宜红”以碎茶形式廉价出口,每斤仅售10余元,沦为茶包填充料。“中国不少出口农产品都是优质农货,但茶叶出口以低端廉价的大宗茶为主。由于品饮习俗差异,国外并没有中国这样的饮茶文化。”利川市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中心罗业文道出了其中缘由。
茶叶出国变“边角料”,世代耕耘在这片土地的利川茶农们心有不甘却无力破局。
直到2012年,茶人邱建红与团队让“利川红”有了姓名。后来,凭借敢想敢为的初心,他从本地茶树品种中淬炼出顶级红茶——利川红1号,俗称“冷后浑”,茶汤红艳明亮,蜜香浓郁,最高售价可达2万元/斤,缔造了“茶叶界茅台”的传奇。

利川红1号。受访者 供图
“可以说我一生嗜茶,是真正的爱茶之人。”邱建红是利川“星斗山”红茶的首席制茶师,自小时候起,他的爷爷就开着一家茶水档,因此对茶叶耳濡目染。1997年,邱建红与四位伙伴凑了10万元,租了一家闲置的茶厂,开启了茶叶出口生意。但出口贸易利润低,风险也大,1998年又遇上亚洲金融风暴,“没赚到第一桶金还亏了个血本无归”,他打趣道。
在商海中几经沉浮,2008年,转型的念头在他脑海中萌生。湖北是绿茶大省,红茶市场却是空白一片,当时省内的高端红茶基本靠引进,产自福建、安徽、云南等地。
随后,邱建红对当地茶树品种进行普查,全身心投入到种植选育、加工试验上,2012年中秋,第一款“利川红”发布上市,后来通过系统改良工艺,以原汁原味、回归自然为理念打造出“自然派红茶”,面市之后市场占有率迅速扩散,被不少消费者接纳。

制茶师邱建红在看“冷后浑”鲜叶质量。视觉中国 图
事实上,利川红最初也经历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。“在外省只要品尝过的,都会欣然接受,相反在恩施当地接受度却很低。”邱建红无奈表示,当地人习惯了喝绿茶。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,本地红茶不过是原来出口的低端货。
2012年底,“利川红”做出一个勇敢的尝试,在北京地铁上线了广告,此举在省内引起了轰动。“把茶叶广告打到北京地铁,我们是湖北省第一家。”邱建红说。
当地人眼中“低端红茶”的刻板印象被逐步扭转。值得一提的是,利川红先后获得“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”“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”等荣誉。2018年,利川红还成为中印两国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东湖茶叙用茶。
如今,利川红已今非昔比,利川人不仅自己品饮,更以家乡茶馈赠宾朋。
罗业文认为,培养本地人喝本地茶,市场潜力很大。现在利川通过茶文化进校园、进机关、进学校等宣传活动扩大市场销售份额。据他透露,利川茶农一亩茶园收入约为4000到6000元不等,而高端茶叶“冷后浑”的收入则能突破2万元/亩。
目前,利川红在全市种植面积27万多亩,产量超2万吨,2024年综合产值突破32亿元,带动12.2万名茶农增收以及10万人就业。
“我们这群平凡人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,就是成功推出了利川红。”邱建红骄傲地说。
星斗山下四十载
“高山云雾出好茶”。
当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,毛坝镇的茶农已踩着露珠走进茶园,他们指尖掐下的每一芽“冷后浑”,都可能成为售价2万元/斤的顶级红茶。

利川市毛坝镇大茅坡云海景观。视觉中国 图
毛坝镇地处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,昼夜温差大,常年云雾缭绕,土壤富含硒元素,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,是“利川红”的发源地和主产区。但上世纪80年代的毛坝镇,却是鄂西山区最贫困的角落之一,由于常年浓雾弥漫,稻瘟病肆虐,产量极低,当地也因此流传着“种一胶靴,收一皮鞋”的民谣,比喻收的还没种的多。
1984年,时任毛坝区委书记黄仕永目睹壮劳力因饥饿佝偻如老人,经过充分考察论证后,决定种植茶叶,向贫困开战。
粮食都不够吃,还要种茶叶?当时“饿着肚子种茶叶”的质疑声此起彼伏。1987年,黄仕永组织9辆卡车赴恩施鹤峰、贵州等地学习种茶经验,当年即开垦茶园1.18万亩,硬是在荒山泼出第一片新绿。
“自黄仕永起,毛坝镇历任书记接续种茶近40年,持续抓产业,才让利川红有了延续性。”罗业文告诉记者,茶产业作为核心推动力,带动了毛坝镇的经济发展。当地村民由衷感慨,“种茶划算,水稻一斤才卖几块钱,茶叶一斤能卖上万元。”
高端红茶“冷后浑”正是毛坝镇的本地品种,它最初发现于利川市毛坝镇夹壁村,而“冷后浑”的母本园则位于毛坝镇楠木村。“冷后浑”顾名思义,是指茶在茶汤冷却后,会出现浅褐色或橙色乳状的浑浊现象,“冷后浑”红茶滋味醇厚甘爽,香浓回甘,被称之为“茶中至味”,是优质红茶的标志。但由于其芽叶比其他茶叶肥大重实,缺乏加工技术,又因产量低,导致早期一些村民将“冷后浑”茶树挖掉,换上其他品种。
幸运的是,邱建红团队攻克了“冷后浑”的加工难题,并在2014年在第十届“中茶杯”全国名优茶叶评比中荣获特等奖,由此,“利川红”备受消费者青睐。毛坝镇政府通过免费发放茶苗、技术帮扶等组合拳,让村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村民秦桃梅的经历印证了转型成效,她的茶园亩收益从千元跃升至万元级,成为了新品种、新技术的受益者。
其实,早在2010年,时任毛坝镇党委书记曾维权就提出利川红高端产品“万元一斤”的品牌目标,当时被视作笑谈。为了提升毛坝红茶的文化品位,他从福建高薪聘请制茶师,研制高端茶产品,还托人在景德镇定制了茶具,换掉了当地人喝茶惯用的大茶缸,逐步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。

2025年4月2日,湖北省利川市毛坝镇,一名茶农在茶园采摘“冷后浑”鲜叶。视觉中国 图
近年来,“利川红”不断带动毛坝镇及周边乡镇的脱贫致富。2021年,时任毛坝镇党委书记谢意启动“利川红1号”育种工程,做优本地良种,建设年产量500万株“冷后浑”种质资源基地,延长产业链,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并将本地优势红茶品种向全州推广。
村民通过种植“冷后浑”品种,发展茶旅融合产业,实现增收致富。不少村民不仅开办了茶厂,还建起了茶文化体验馆和民宿,形成“种茶-制茶-品茶-游茶”的完整产业链,让毛坝镇走上强农富民之路。
市场突围
恩施作为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茶产区,2024年全州茶园面积已突破182万亩,居湖北省第一,茶叶综合产值突破270亿元,“恩施硒茶”品牌价值跃升至31.17亿元,茶产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。
如今,锚定“名优茶出省、大宗茶出海”战略,恩施正全力拓展茶叶市场新空间。公开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全州茶叶出口额突破3715万美元,同比增长超20%,香飘欧洲、中亚、北非等20余国。
邱建红直言,从企业角度讲,不能只盯着本地市场,要做出名气,上规模,让更多的茶农得到更好的收益,企业必须走出去。他介绍,针对名优茶出省,州政府出台激励政策,鼓励茶企走出恩施,凡在武汉等大城市开设恩施硒茶(恩施玉露、利川红)品牌形象店者,将根据店铺规模,享受5万至10万元不等的奖补。
罗业文认为,既要守护传统市场,也要勇于开拓,为年轻一代量身定制口感适宜的新品,让茶香更加贴近年轻人心灵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品茶行列,他们偏爱清新淡雅的茶香,对融合了新式元素的茶饮情有独钟。利川红作为网红茶饮“茶颜悦色”的原料供应商,其原料采购量激增,一笔订单即达数百吨,彰显出市场潜力。
恩施这片茶香四溢的土地,能否孕育出属于自己的“茶颜悦色”?准90后创业者黄坤给出了肯定的答案。他将恩施独有的山胡椒、莼菜、神豆腐、土家糍粑等农副产品融入新式茶饮,位于利川的门店一晚能售200杯,销量可观。

黄坤调配的新式茶饮,畅销款以利川红为茶底。澎湃新闻记者 谈婧媛 图
“开辟新式茶饮赛道是时代趋势。”黄坤认为,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,多年前英式下午茶的引入曾掀起一股饮茶热潮。而今,新式茶饮赛道风起云涌,贵州“去茶山”等后起之秀已崭露头角。恩施作为天然富硒茶的产地,在新式茶饮领域尚属空白。
“没人做,我来做。”黄坤敢于挑战,以恩施玉露、利川红为基底,研发出多款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新式茶饮,价格亲民,口感独特。尤其是利川红轻乳茶,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,不少顾客反映它富有巧克力的丝滑口感与烟熏咖啡风味,而它的灵感正是来源于深烘咖啡。他透露,开发新式茶饮需要经过多轮试验调配,他研发出十几款,目前上市了6款,前几天刚刚在外卖平台上线。
相较于传统的品茶方式,新式茶饮更受年轻人青睐。黄坤认为,面向年轻消费者的产业潜力无限,他们充满活力,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。“我不和其他大品牌竞争,但一定得坚持立足本地,挖掘地方特色。”这样独具地方特色的时尚茶饮不仅延长了恩施茶叶产业链的价值,也为恩施的茶文化推广做出贡献。
尽管大众普遍认为,年轻人很少会花时间以传统方式品茶,但“本土化创新”征服了年轻人的味蕾,让恩施茶香跨越年龄界限。从182万亩富硒茶园到利川街角的创意茶饮店,恩施茶产业正在试图完成从“农产品”到“潮品牌”的华丽转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