壁画在舞台上流动起来,舞剧《龟兹》重现丝路盛景
“舞蹈是流动的雕塑,我们要让静态的壁画在舞台上复活,让龟兹的美‘活’给观众看。” 在舞剧《龟兹》上海媒体发布会上,总编导佟睿睿动情地说。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,该剧将于11月7日至9日在上海文化广场全球首演。当“龟兹”这个承载着丝路记忆的名字与当代舞剧相遇,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共鸣,正等待与观众相见。
展现“在地”的龟兹与“行走”的龟兹
龟兹地处古丝绸之路北道要冲,是世界四大文明交汇之地。在中华文明的浩瀚星河中,龟兹文化宛如一颗穿越千年的璀璨明珠,以其多元交融的独特魅力,闪耀着不朽的光芒:石窟壁画里身着胡服的供养人、乐舞中交融多民族韵律的节拍、经卷上承载东西智慧的文字……每一处细节,都在诉说着 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 的交融故事。

发布会现场。
“在进入具体构思前,我们穿越沙漠,翻过雪山,跋涉无人区,置身于更广阔的西域人文地理风貌之中,沉浸在龟兹的热情与静谧、严寒与酷热交替之间,穿过斑驳的石窟壁画和残存的佛寺遗迹,去体会龟兹的独特存在。”佟睿睿的作品常通过舞蹈探寻中华文明的深层脉络,此次担任舞剧《龟兹》总编导,她以当代视角重构历史,通过舞剧这一艺术形式,让沉睡的文明在舞台上焕发新生,向观众展现出“在地”的龟兹与“行走”的龟兹,实现今人与古人的心灵对话。
“走进库木吐拉石窟时,我整个人都惊呆了。‘众神之舞’壁画色彩和形态原封不动,就像等待被唤醒的精灵。”佟睿睿回忆起采风经历,语气里满是震撼。为了让壁画“流动”起来,团队将龟兹石窟的经典形象逐一转化为舞段:克孜尔石窟第三十八窟(“音乐家窟”)中28位伎乐天,被改编成名为“般若”(佛教 “最高智慧” 之意)的群舞,“舞者没拿任何乐器,但通过腰、手的曲线流动,观众能感受到壁画里的乐舞气韵。”库木吐拉石窟的“众神之舞”,则由13位男舞者还原,“从造型到线条,甚至眼神的角度,都对照壁画来抠,就是要让观众看到‘活的龟兹’。”

这种“还原”并非简单复刻,而是艺术再创作。佟睿睿强调,“中国古典舞的美在过程,而不是静态造型。比如壁画里伎乐天的手势,我们要琢磨‘从举起到落下的呼吸节奏’,让每一个动作都有‘千年的重量’。”
6个月跨舞种集训,用“心”贴近千年人物
《龟兹》融合了多种舞蹈元素,给演员带来极大的挑战。“以前我跳民族舞,习惯做一些快的动作,比如旋转等等。《龟兹》需要的动作和发力点都截然不同。我想过放弃,也崩溃过。”饰演鸠摩罗什母亲耆婆的马依热·艾买提江是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的资深舞者,却在这部剧里遭遇巨大的挑战。

为了让擅长民族舞的演员突破风格局限,剧组启动了长达6个月的“魔鬼集训”,邀请来自全国古典舞、芭蕾舞、现代舞等不同舞蹈领域的优秀老师对演员进行培训。
马依热·艾买提江来自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,11岁只身赴京学舞,2002年本有机会留在中国歌剧舞剧院,却因对家乡的热爱,选择回到新疆。“今年我快 38 岁了,跳《龟兹》不只是表演,更是使命。” 她突破自身,打破传统民族舞“重形式轻叙事”的局限,通过舞蹈剧场的复合表达赋予古老文化以现代生命力,让耆婆这个角色有了 “当代灵魂”:“我想让观众知道,新疆的舞蹈不只有热情奔放,还有深沉的文化厚度。”

饰演阿竭耶莫帝的李淼,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,是原上海歌舞团演员。她与龟兹的缘分更显奇妙——2022年她曾在上海创作、出演《石迹・龟兹》,如今再续前缘。“阿竭耶莫帝是‘见证者’,见证龟兹的兴衰,也见证罗什的一生。史料记载很少,但这恰恰给了我空间——用身体去补全这段历史的情感。” 从“遥望龟兹”到“走进龟兹”,李淼用舞蹈表达了当代舞者对古老文明的敬畏与想象。

在进入舞剧《龟兹》剧组之前,来自新疆的非路热·伊力亚尔对龟兹文化并没有特别深入地了解;对于舞蹈,同样也仅是在新疆舞的范围里。即便跳了17年舞,但舞剧《龟兹》让非路热从“零”开始:“这个剧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,尽管表演上很难,排一个舞段将近两个月,很吃苦也很累,但我喜欢跳舞,所以都可以克服。”
集训的成果,在细节里尽显。马依热提到与鸠摩罗什的母子双人舞:“佟导说‘这不是简单的舞蹈,是母亲用肢体写的情书’。有个动作,他跪在地上,我从上方扶他起来,导演讲‘要从手指头开始发力,慢慢往上带,母亲是引领者,不是追随者’。” 这种细节要求,让舞段充满情感张力,“排练时,我的搭档真的会哭,他说能从我的眼神里感受到母爱,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以前跳民族舞没体会过的。”
“双向奔赴”,《龟兹》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踏出第一步
“新疆是我的‘精神雪地’—— 每个生命都有魂牵梦萦的归宿,这里就是我的根。”编剧韩子勇的文字与研究始终扎根新疆:“我曾长久伫立在克孜尔鸠摩罗什的雕像前,黄昏中,他背躬的优美曲线,抹上了金边。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,专门写到‘罗什之弧’——是怎样的心灵飓风,让他如虹绽放?”此次创作更是将对新疆这片土地的情感、对龟兹文化的思考,融入罗什与玄奘的故事里。“《龟兹》这个本子,我要钻到‘风暴眼’的深处,细察久违了的文化和心灵的壮丽秘境,通过一个遥远的龟兹故事,揭开中华文明‘连续性、创新性、统一性、包容性、和平性’的现场,揭开‘向内凝聚’‘多元一体’‘中华民族共同体’的文化真谛。”

舞剧《龟兹》的叙事,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——以玄奘的“第三眼”,回望罗什一生的传奇。一东一西,一场跨越百年的“双向奔赴”,不仅勾勒出历史脉络,更折射出东西方文明在丝路上的交融:它们不是孤立的“奇观”,而是最终汇入中华文明大河的“涓涓细流”。
除了戏中的“双向奔赴”,戏外亦有这动人时刻。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“好朋友”,著名舞剧编导佟睿睿曾有多部作品登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,并长期担任艺术节“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”艺委会导师,深度参与青年创作扶持。她也说:“早在舞剧《龟兹》构思完成的时候,李东老师就和我们商量首演安排在什么地方、什么场合最合适。可以说,大家不谋而合—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秉持国际化、高水准,对艺术性、思想性有一贯坚持,这些都非常吸引我。”

舞剧《龟兹》是“金牌制作人”李东制作的第一部舞剧,他坦言,吸引他的是龟兹文化的 “多元性”,“它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,这种题材在中国舞剧里很少见。”为了打造精品,剧组集结了国内顶尖主创:作曲家郭思达创作主题音乐,服装设计阳东霖还原古龟兹服饰,舞美设计秦立运构建“能穿梭时空”的舞台,还有灯光设计刘钊、造型设计徐斌,每个人都拿出了最好的状态。
李东特别感谢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支持:“《龟兹》要走很长的路,我们希望从上海出发的第一步能够走得漂亮。”